<
y7h9小说网 > 修真小说 > 山神的六零快乐生活 > 山神的六零快乐生活 第21节
    所以刚看到这知青点的时候,李揽月心里还觉得凑合,虽然破了点,但人家村里好歹还给修了修,也给垒了土炕,不至于让她们住牛棚。

    这会儿听苗庆红一念叨,李揽月也觉得这房子不能住人了。

    魏小珍已经出门在院子里翻找了起来。

    李揽月诧异地问,“小珍,你找啥呢?”

    魏小珍说,“我找个扫把,把屋子里扫扫,不然这带来的东西也没法儿放啊!放哪儿都是一堆灰。”

    “那你找着了吗?”李揽月又问。

    魏小珍就好像是一支霜打了的茄子,垂头耷脑地说,“没有啊,这院子里怎么啥都没有?”

    李揽月:“……”

    苗庆红:“……”

    其它三个屋的知青也一脸菜色地从屋子里走了出来,都有一种猫吃刺猬的感觉——压根不知道该从哪儿下手。

    苗庆红心里一合计,同张浩说,“张知青,我寻思着,我们得下山去村里买点东西,这扫把得买几把,屋子里的灰必须得扫,不然根本没办法放置铺盖。”

    “还得买口锅,买点粮食,再找人要点旧报纸,窗户得糊一下,不然窗户漏风,这屋子根本不能住人。”

    张浩眼睛一亮,“对对对,你说得对。再想想还得买些啥,我们商量好了之后,把身上的钱凑一凑,派几个代表下山去买。”

    同张浩同一个屋的男知青郑东来说,“吃饭的碗和筷子也得买,不然有了锅做饭却没碗吃,同样不得行,我们总不能手抓着吃吧。”

    孟彬想了想,也说,“还得买一口水缸,顺带着问问村里人去哪儿打水。我看院子里没有水井,要是得去山溪里面打水的话,还得买两个水桶。”

    十几个知青你一个建议我一个建议,七嘴八舌地说了一堆,听得张浩一个脑袋两个大,“你们说的都有道理,大家说慢点,我带了本子来,我拿本子记下来,不然我怕我忘了。”

    苗庆红微微一笑,“这点儿东西哪用得着本子记?耳朵里听一遍,心里就记住了。东西买这些就差不多够了,我再补充一条,我们得买够过冬的粮食。”

    “接下来,我们说最重要的事情——一个人摊多少钱出来?”

    刚刚还讨论的热火朝天的知青们这一下就全都哑了火,孟彬见大家都不说话,他试着说,“三块可以不?”

    苗庆红不假思索地摇头,“我们要买这么多东西,三块肯定不行。”

    “又要买粮又要买用的,每个人至少得拿出十块来,这样也不可能把过冬的口粮给买齐。只能先买应急的,要是回头大家想各自屋子里生火做饭,那就不一起买粮了,但扫把水缸水桶这些还是得一块儿买的,各屋买各屋的,实在是太贵了。”

    年龄小一点的知青还在犹豫十块钱是不是太多了,年龄大的知青却是已经在心里认同了苗庆红的话。

    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。

    一个知青出十块钱,一共也就一百二十块钱,想要把这十二个人的生活从零到有安排好,远远不够,更别提买齐过冬的粮食。

    李揽月兜里带来的钱不少,而且她觉得自己同苗庆红是室友,第一个站出来响应,“我听苗大姐的。”

    魏小珍犹豫了一下,虽然她舍不得掏十块钱,可是李揽月都已经表态了,她不跟上的话就会显得她不合群,说不定还会被苗庆红和李揽月排挤,也赶紧跟着表态,“我也听苗大姐的!”

    几个男知青纷纷响应。

    眼看着大家都交了钱,那些心里不情愿的知青也只能随大流跟着交钱。

    苗庆红收齐一百二十块钱,颇有一番女领导的气势了,她说,“既然钱都交齐了,那每个屋子都推选一个人出来吧,四个人下山买东西,其他人留在知青点上收拾。”

    “张知青你把本子带上,咱买东西花的每一笔钱都记清楚,不能在钱上面打马虎眼儿。”

    ——————

    彼时的宋老太正在家里和宋老头编扁筐和扫把,她编得有些不耐烦了,把手里的藤条一撇,说,“明年再也不编这玩意儿了!”

    “年年都编这个,家里攒下的新扫把都十几把了,自家用也用不完,卖又不敢卖,编这玩意儿除了磨手上的老茧外,还有什么用?”

    27

    第27章 vip-11

    ◎大娘一家都是好人啊!◎

    宋老太嘴上发着牢骚,手上的动作却很实诚,又把编到一半的竹筐拿了起来,继续一下一下地编着。

    很多东西,不是因为需要做做,而是因为已经做了年复一年,好像到了时间就该动手了,不然心里空落落的。

    至于那些编了也没派上用场的东西,找个空屋子放着就是,总会有派上用场的时候。

    东西放在家里没派上用场,总要比派上用场的时候发现没有强。

    宋老太正编着呢,突然看到几个没见过的生面孔从自家院子门口走过去,她‘哎’了一声,自来熟地问,“后生,丫头,你们是新来的知青?”

    苗庆红一扭头就看到个面善的老太太在同自己说话,那老太太手里还编着筐!

    编着他们盘算要买的筐!

    正愁不知道去哪儿找人买筐呢!

    要是能通过买这面善老太太的筐搭上关系,说不定在这村子里插队的时候也会轻松一些。

    “大娘!我们是新来的知青!看您这么面善,我们能不能进来同您打听点事儿?”

    宋老太是个健谈的,她招手就把这四个知青喊了进来,还搬了小板凳让这四个知青坐,说,“你们想打听什么事儿?大娘我就是在这边生这边长的,几十年都在林场村。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就尽管问,大娘保准不和你们藏着掖着。”

    苗庆红伸手一指宋老太手中编了一半的筐,说,“婶子,我们想找您买几个筐,您看成不?”

    宋老太心里一喜,正愁家里攒了好多年的筐都没卖出去呢,这些知青们要,她可以给算便宜点!

    反正放着也是放着!

    “这有啥不行的?大娘家里的新筐可不少,什么式样的都有。不瞒你们说,国家不让摆摊前,你叔的手艺可是能拿出去摆摊卖的。你们跟着大娘来看看,想要什么筐,大娘按照比当年摆摊还便宜的价格给你们,再送你们一些实用的小筐。”

    苗庆红一听宋老太这话,心里就泛起了嘀咕,“这老太太真是个好人吗?可别是个笑面虎,笑眯眯的宰一刀。”

    宋老太是真没动这些心思,她只想着能卖多少卖多少。

    领着四个知青到了自家后院的柴房里面,掀开一块油布,露出油布下面遮着的东西来。

    “你们看,这些都是筐!”

    与苗庆红同行但不在一个屋住的女知青叫杨丽青,她看着那密密麻麻摞起来的几十个筐,都有点傻眼,“啊!好多筐啊!”

    宋老太揣度了一下这些知青们的情况,想来这些知青们肯定是家徒四壁的,心里便有了打算。

    “丫头,你们来了几个知青?”

    张浩嘴快,当下就答了,“大娘,我们一共来了十二个人。”

    “十二个呀,那你们找大娘真是找对人了。你们明年肯定要跟着下地干活儿,每个人都得买个大筐和背篓,不然根本转不开。”

    “十二个筐和十二个背篓,原先一个筐是八毛,一个背篓是六毛,大娘给你们便宜点,筐算你们六毛,背篓算你们四毛,加起来一块钱,你们看怎么样?”

    “你们都是刚从外地千里迢迢过来的,肯定要啥啥没有,婶子再送你们几个装东西的扁笸箩,冬天暂时用不着,夏天秋天可以往里面放一些瓜瓜果果啊啥的。”

    “再送你们两个扁方筐,要是有了玉米棒子之类的,可以收在扁方框里吊起来,就不会被耗子给祸害了。”

    宋老太多么真诚热情啊,卖了十二个筐和十二个背篓,送了四个扁笸箩和两个扁方筐出去。

    老太太扪心自问,她是真的没打算在这竹筐上赚钱,就想着赶紧把压箱底的东西都卖出去。再不卖一些清清货的话,这个小柴房都要塞满了,今年新编的竹筐又该往那儿放去?

    宋老太还没收钱呢,就把竹筐摞好安排给了这些知青。

    苗庆红的脑子飞快地转,她用手摸了摸竹筐的料子,又用指甲掐了掐竹筐的竹皮,发现这竹筐的质量是真的扎实,又想了一下自己当初买竹筐的价格……

    当初她买个竹筐当脏衣篓,品质还没眼前这面善大娘编的好呢,一个竹筐都要一块钱!

    现在这么好的竹筐加背篓才要一块钱,还送那么一堆的小玩意儿!

    苗庆红得出一个结论来,值!

    她放下了心里对宋老太的戒备与提防,真心觉得面前这老太太是个心善的大好人。

    本着一事不烦二主的心思,苗庆红又问宋老太,“大娘,我们还想买点别的东西,比如扫把啊、水桶啊、水缸啊这些,你看您能不能给我们一些指点。我们刚来这儿人生地不熟的……”

    宋老太乐了,她像是变戏法一样,蹲下身进那油布下面翻了几下,又掏出了两把做工扎实一看就很实诚的大扫把来,问苗庆红,“这样的扫把行不?是大娘自己亲手扎的,扫起地来可得劲儿了。”

    苗庆红接过扫把来使了使,确实是个用料扎实的,手握的把儿上连根毛刺都看不着,肯定是被人打磨过的,这扫把的分量沉甸甸的,抖几下也没掉下秕谷高粱穗儿来。

    “大娘,您这扫把做得真好,多少钱一把?”

    “原来是八毛钱一把,你们要的话,大娘算你们五毛钱一把,两把凑个一块钱,你们看成不?”

    苗庆红点头,她是发自内心地觉得眼前这面善大娘心底仁慈,全身上下都闪烁着劳动人民那淳朴勤劳、质朴可亲的光芒!

    “张知青,您把咱单子上写了的东西都给大娘念一念,看看大娘家里还有没有别的?要是有的话,咱就都从大娘这儿买了。”

    张浩听了苗庆红的吩咐,拿起单子来就一一念给宋老太。

    宋老太是个会过日子的人,她勤俭持家这么多年,各式各样的家当攒了一堆。

    这些知青们到了林场村之后也是要过日子的,*缺的都是过日子的家伙事。

    宋老太奔着只要家里有富余的东西就拿出来卖的想法,凭一己之力就把张浩写在单子上的东西给凑齐了大半。

    宋老头就是宋老太钦点的搬运工。

    “振东,你去你坷垃爷爷家走一趟,找你爱华叔借一下他们家的牛车,就说帮知青们运过日子的家当上去。”

    在屋子里写作业的宋振东听到自家奶奶的吩咐,立马应了一声,撂下笔就出门。

    四个知青心里感动极了。

    杨丽青更是当场就被感动坏了,她深情款款地握住宋老太的手,眼泪汪汪地说,“大娘,您和我姥姥长得可太像了……”

    宋老太被杨丽青这梨花带雨的哭相吓得长了一胳膊的鸡皮疙瘩,她心里嘀咕,城里来的姑娘就是娇气,这才屁大点事儿,怎么就哭上了?金豆子就这么不值钱呢?

    可宋老太脸上表现出来的却是慈祥和温和,“丫头,你别哭,大娘最见不得人哭了,尤其是你们两个长得好看的丫头。”

    苗庆红也跟着笑了笑,她从小到大都没被人夸过好看呢!肯定是这心善的大娘看到了她漂亮的灵魂!

    身为整天游走在三个儿媳之间的端水大师,宋老太夸人的时候又怎么会落下那两个男知青,她扭过头就夸了那两个男知青一句,“你们俩长得也挺俊的。”

    张浩:“……”他咧开嘴笑着说,“大娘,您这话就不真实了,夸苗知青和杨知青长得好看,那是陈述客观事实,我长得这么难看,您都能夸我好看,那就是昧着良心说瞎话了。”

    宋老太脸上的笑容一凝,这死孩子长得既像猴子又像耗子,瞎说什么大实话呢?

    “没有没有,你们长得都挺俊的。”

    宋老太只能凭借出色的心理素质继续睁眼说瞎话。

    生怕张浩又呲着牙和她较真,宋老太赶紧把谢招娣喊了出来,吩咐谢招娣说,“招娣,去问问你二婶,你二叔这几年做的水桶,还有富余的不?”

    “来咱们村插队的知青们想买,让你二婶挑几个好的拿过来。再问问你二婶家里有没有水缸,我记得她家有三个装粮食的水缸呢,卖一个给知青们吧,一缸粮食都装不满了,剩下几个空缸子管什么用?”